手機Banner2標題

道德經

行一善、消一因、解一果

玄德章第十

2018-01-01
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愛民治國,能無為乎?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生之畜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
語譯:

  人身都有三魂七魄,魂居肝,魄居肺。修道之人,要求神不外遊,意不散亂。精神魂魄,自然合會一處,不相分離。人如能以神合氣,以氣合精,真息綿綿,四象五行,不致散亂,魂魄自然抱一。否則人死後,魂與魄離開色身,飄忽空際,等機緣與程度之成熟而轉生別處。因此抱一是用轉識復性之功使上天歸於天而為天神。魂魄若分離時,則完全是識神用事而歸於地。因此修道須追求魂魄抱一而不分離。

  你能心神專一保守先天的元氣,統攝變化自身氣質達到像嬰兒般的誠靜柔和天真的本性嗎?因專氣致柔,所以如嬰兒的無知無慾,無思無慮。才能使神氣合一,魂魄相隨。

  你能清除以前所修習的那些博古通今的學問,知識以及當前的一切見聞,破除知見障,以刷洗清除潛存心底的一切見聞之私,而後得以明心見性而無瑕疵嗎?聖人的真知真見,出於形器之外,不在見聞之中,一切玄覽之經書,雖為聖人之心印,未得道時借此為渡水之舟筏。既得道後,玄覽之法塵,若不滌除則心跡不忘,亦不能入於寂然不動之地位。故當了卻一切法塵,譬如病癒藥止,更無瑕疵之病有害於我啊!

  愛民治國,能夠無為而治嗎?聖人以不言之教,行於天下,以無為之道,化於百姓,故天下百姓,日受其愛而不知,日安其治而不覺,所以無為而民治化,無事而民自富,無欲而民自樸。人的心竅,果能出入動靜自如,以安靜柔弱之道,應酬於一切事物嗎?人心為一身之主,所以稱為天門。在此比喻人的心思意想。開闔則指心念的動靜,雌即安靜柔弱的意思,荀子天論所謂的「天宮」是指耳、目、口、鼻等感官。高亨說:耳為聲門,目為色門,口為飲食語言之門,鼻為臭之門。皆天所付予,故謂之天門。(六門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) (六塵:視、聽、嗅、嚐、覺、知。)人心出入無時,動靜不一,事物交接,私欲即生。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七情之妄,隨感而發。修道之人,全在此處,分得明白,不使私欲之陰情勝之於我。事物之來,才能以安靜柔弱之道,順理而應,保持內照圓明。

  心的內光慧照,因虛而生明。心的本體,由靜而生白。如此的由虛靜明白,通達無礙之後,還能守住不以聰明為用,不有情識,無見無聞,無為無欲的空明境界嗎?人心的本體,原自虛明,本來潔白,只因欲閉塞,不能明白,唯能保持虛靜圓明,則感之則通,扣之則應。雖所知無窮,則又終日如愚。才是明白四達的虛空境界。

 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聖人以道德五常滋萬民。天地之雕刻眾形長養萬物。聖人體天地父母之心而教養百姓,興利以遂民生,不曾以興利之功自有,立教以復民性,又何嘗以復性之功自有呢?

  聖人心同天地,物我兩忘,與民相忘於道德之中,共入於無為之化,又安有「為而自恃」的呢?聖人儀表萬民,可謂天下之長,然道同天地,恩同父母,與天下相忘於自然,相處于無事,有何主宰之心呢?

  聖人道同於天,德齊化育,恩沾萬品。天之德幽深莫測,聖人之德,與天無二。亦真的幽深而不可測啊!

  總之:人身有三魂七魄,能作到神不外遊,意不散亂,精神魂魄不相離?專注於保守先天元氣,能達到像嬰兒般的誠靜柔和天真的本性嗎?能清除先前的修習的學問知識見聞,破除知見障等貪執,使明心見性而無瑕疵嗎?愛國家、愛人民及治理國政時,能以自然無為的心,使人民自化、自富、質樸無欲嗎?心為一身之主,在心念情欲動靜出入的時候,應酬一切的事務,能守住安靜柔弱之道嗎?在虛靜明白通達無礙之後,能不以聰明為用,不有情識,守住無見無聞,無為無欲的虛空境界嗎?

  所以道創造萬物,德含有萬物,培育萬物,長成萬物,愛護萬物。但生長萬物,而不據為己有,作育萬物,而不自恃其能;是成萬物而不為萬物的主宰。真可稱為微妙深遠的德了。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