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Banner2標題

道德經

行一善、消一因、解一果

四有章第十八

2018-01-01

大道廢,有仁義。智慧出,有大偽。六親不和,有孝慈。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
語譯:

   人人性分中與生俱來的善性,如固有文化中的義理美德三綱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等都屬於大道。三皇之世,以道治天下,雖無仁義、智慧、忠孝之名,人人各行其所當然,各具有其美德。而上下相忘於道化之中。

   次後之君主,不能以道治天下,不修無為之德化。因此,大道隱沒,不能不立仁義之名而用之。

   三王之世(夏、商、周三個王朝)仁義之名既立,倘不以智慧濟之,其仁不周,其義不大。可是智慧一出,天下之民徇於智慧,離淳喪樸,就偽失真。仁義道德也沒了,則亡之機,從而滋生。所以春秋之亂,五霸之危,聰明之士蜂起,假仁義之事頻生,都是小聰明之害。

   當六親(父、母、夫、妻、兄、弟)和睦的時候,則孝而皆孝,慈而皆慈。雖有孝慈之人,而不必有孝慈之名。一旦六親不合,孝慈難盡時,還有人能盡到孝慈,這時才能顯出孝慈的可貴。譬如由於瞽瞍的頑固,孝道難盡,所以才成就了大舜的孝子之名。

   聖君在位,國治民安,人人可為忠,自然就顯不出誰是忠臣。如能在此國家面臨存亡危急之際,捨身報國,鎮安社稷,雖然無心求名,但忠臣之名,自然而然的突顯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