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Banner2標題

道德經

行一善、消一因、解一果

盡已章第三十三

2018-01-02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壽。

語譯:

   知人的人機智外用,審度他人的賢愚、善惡、是非、操守,乃至於隱私,在人際關係上有其必要,但畢竟是觀察力與聰明的外用而已,並不如知於內的自知來得切要。

   修行之人,精神不可炫露,機智不可外用。當抱樸還淳,少私寡欲。行之日久,本性自明,心德自悟。真知真智,自然現前。所以知之於外,謂之智,知之於內,謂之明。修行之人,果能致虛守靜,自然內外照徹,做個自知、自勝之人啊!

   世間能有勝人之力的,如楚霸王有萬夫不當之勇。伍子胥有舉鼎千觔之力,這些都是血氣之力勝之於人的。

   如以聖人來相比,那麼不足為有力,聖人則要求自己,先能自勝。其自勝之力共有十項(一)信力。(二)捨力。(三)戒力。(四)進力。(五)念力。(六)定力。(七)慧力。(八)智力。(九)道力。(十)德力。茲說明如下:

(一)信力:以信為主。當初發現大道,即崇信不疑,不生退卻之意。信力二字即修真之種子,入道之總要。

(二)捨力:捐捨布施,可分三類:1.大捨者身心俱捨。一切福業等事皆不貪著。2. 中捨者,行道布德,貪吝財寶。3.小捨者,行善布施,修有為之功,德利人利自。

(三)戒力:斷惡防非,內戒於心,外戒於身。初進步者,或持三戒、五戒,初真十戒,九真妙戒。再修持身之戒,觀身之戒。

(四)進力:精進不退。妙在專心致志。有六行,又名六度:1.布施;2.持戒、3.忍辱、4.勸慎、5.靜定、6.智慧。如能行此六行,道德日新,真常自得。

(五)念力:即止念。大道教人先止念,念頭不住枉徒然。修行之人,果能認自性之真常,明本心之正覺,不取不捨,空人空法,則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如此行之,念頭才能不起。

(六)定力:即心不散亂,意不邪思,不動不搖之力。定中之旨亦有三義:1.妙定:觀妙入定,人能觀到徼妙雙忘之妙處,自然泯相澄神。2.圓定:無欠無餘,無動無靜。山河大地,總是定中之定體。大千法界,無非一體之定性真如自在,圓滿具足。3.大定:真妄不分,聖凡不見。定中之太虛無體,定中之一法不立。

(七)慧力:心光朗照,慧性常明,內無法塵之起滅。外無根塵之染者。遠離塵緣,照破識性。

(八)智力:即慧光圓  通,無礙之妙。慧光從定性中所出,沒有大定,不生慧光。沒有慧性,不出真智。知為真水,慧為真火。能用智慧力的,乃是用真水真火來煉真如的妙性。

(九)道力:真常體用之力。道力之用,一切物欲不能勝,慧性常明。妙可見天地之始。觀徼可見萬物之母。道體既見,眾妙之間,可得而入了。

(十)德力:心體純粹,性中自善。修德以全道,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,無往而不善。

   勝者之義,在內為力,在外為強。以上十力,皆為修真的路徑,人道的梯航。能具十力,可以稱為自勝者強呀!

   所謂知足,即隨境自適,心不妄貪。人能以澹泊自守,寡慾自安,身雖貧而志不貧,境雖困而道不困。休休坦坦,既無不足,就長富了。所以修道之人,能會其精、氣、神,則道德隆備。道德既已隆備,天地間的真富貴,還有超越這個的嗎?

   以上「自知者明,自勝者強,知足者富」這三者的達成,全賴立定志向,乾乾不息,須臾不肯間斷的努力勤修,能如此精進,才算是強行有志的人。

   修道的人果能斷人間之習染,守至道之真常,動靜合宜,身心快樂,達曜居止安住的至善之地,也就是止於至善之地。既無死地,如此功成果滿,可以同天地而不朽,豈非長久了嗎?

   世人有生必有死,大限到來,氣散神離。修道之人,果能曉得殺機顛倒之妙:以殺機自知、自明、自勝。譬如,心死神活,心活神死。逆而修之,則性體虛靈而不昧,真心浩劫以常存。文中所言死者:死其妄心。不亡者:不亡其法性。妄心既死,法性自然真常。大道既明,身雖死而真性不死,形離亡,而真我不亡,可謂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