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Banner2標題

道德經

行一善、消一因、解一果

清靜章第四十五

2018-01-02
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躁勝寒、靜勝熱,清靜為天下正。

語譯:

   生萬物而不遺,成萬物而不棄,這是天地大成的妙處。視之不可見,聽之不可聞,無聲無臭無形無蹟,這是天地若缺的妙處。動靜無端,往來不息,可長可久。這是天地不弊敗的妙處。事有成便有缺,物有新便有弊。用之善未有不成,用之不善未有不缺。用之善未有不新,用之不善未有不弊。因此聖人心德之光,雖然,養深積厚,圓滿俱足。惟仍謙然自處,似有所缺。體察天地之道,以清靜為體,以正大為用,精益求精,所以能使其道德日新,而無所不成啊!

   大道本體之道妙,圓滿具足,大至無際,小至微塵。無所不有,無所不實,所以稱為大盈滿。又其虛靈不可象,神妙不可窮。至神至靈,至虛至妙,所以又像是若無,實若虛的。因有大盈若沖之妙,所以用之於天,天之道不窮。用之於地,地之道不窮。用之於人,人之道不窮。用之於物,物之道不窮。所以聖人的功德大盈滿,心境就像虛無一般,但他的作用卻生生化化,沒有窮盡。

   道之成物,本末一道,上下一理。這便是大直的意思。又如虛而能容於物,順而不爭於物,這就是若屈的意思。學道的人,如能以直(以理而言)為體,以屈(以事而言)為用。屈直互相體用,則屈之理未嘗不伸。而直之道,未嘗不大了。所以耿直的人,胸懷坦蕩,直心直行,善惡分明,所以稱為大直。在處事上,寧可吃虧讓人,所以稱為若屈。

   大道化工的巧處,雖言語不能盡其美,彩畫不能盡其妙,但這些都是從無為中化將出來的。無作無為,可謂拙吧!但化工之妙,實在不拙,所以說大巧若拙。聖人之巧,以拙為巧,此等之巧沒有心思,沒有作用,無為而自能,無能而自妙,與造化之巧不二了。

   天之道,以陰陽出造化之妙。以風雷,鼓萬物之機。地之道,以貞靜成萬物之形。以柔順,和萬物之性,此皆天地大辯論的妙處。但天地並不曾有過辯論,不言而四時行,不言而萬物生,以其辯而不辯,所以稱為若訥。古之聖人,不言而善教化於天下,天下國家,不能違其教。所以聖人不辯而道自行,不辯而德自著。所謂不言並非閉口不說。常德古代聖人,常以方便說法,言之有時,說之有理,感而後應,問而後答,不以辯為能,豈是好辯者可比呢?大辯的人長於口才,但言多必失,所以要若訥,好像不會說話的樣子。守愚以養天機。

   以上大成、大盈、大直、大巧、大辯者,都是得其清靜之正的,倘若不得其之,就會躁勝寒,靜勝熱,滯於一偏之情事發生。譬如冬月極冷之日,寒冰遍地,行路之人,汗流浹背,這就是躁勝寒。又如夏月極熱之時,暑氣逼人,靜坐之人,不覺煩熱,這就是靜勝熱。雖躁勝寒,但行路的人如有時停下不走,還是會冷啊!雖靜勝熱,但靜坐的人,不打坐而活動時,還是會覺得熱啊!像這種一偏之勝,終究逃不過寒熱之害。因此欲求其正,當於清靜中求之可得。清靜之道無太過與不及,自然而然,常清常靜。果能一塵不染,萬緣放下,去其求勝之心,守其清靜之正,又何聖人之不可法呢?